close
日前有北市議員提案,要求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材及教學材料,都應納入家長意見,全國家長團體也積極表達支持,認為孩子過早學習性別多元議題,不利往後性向發展。為此兩性學者指出,即使學校不教,孩子也會透過其他管道學習,還可能學到錯誤觀念,建議及早讓孩子認識多元族群,學會尊重與包容,對社會才有正向幫助。贊成同婚人士揮舞彩虹旗。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昨現身市議會前抗議,主張「孩子是家長生的,我們有教育權」、「不當性平教材退出校園」,認為教材中提及同志、多元性別與跨性等議題,不適合學生年齡;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等團體也在場表達意見,認為應從小培養多元性別意識,呼籲家長勿干預教育部編列性別教材,正反雙方在現場吵成一團。校園性平教材到底適不適合出現多元性別議題?勵馨基金會特約心理師潘琴葳表示,「學校不教,孩子也會從其他地方學。」她指出,現代網路資訊快速流通,即使學校沒有教,孩子仍可能透過其他管道學習,她認為,學校教育本來就應提供正確認知,如果學校不教,等於是讓其他管道去教孩子。學會尊重 孩子能少受苦潘琴葳說,許多同志或跨性別學生,早在青春期或國小時,就體認到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,周遭同學也會有所觀察,對於氣質不太相同的同學,到了國高中時,就會容易發生被霸凌的情況,她質疑,如果不及早教多元性別教育,要如何讓孩子知道存在部分群與自己不同,又怎會得知這些不同並不會帶來傷害,反倒要相互了解與尊重。她舉「玫瑰少年」葉永鋕為例,心思細膩的他,從小被同儕排擠,怕被同學嘲笑,因此只敢在上課期間上廁所,最後被發現不幸倒臥在廁所中離世。潘琴葳說,這些特殊的族群很早就在校園內受到不對等的對待,如果不及早教育孩子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,這群孩子就會繼續受苦,而多數孩子也會帶著沒辦法接受的觀念長大。她觀察,這類學生將來進到社會後,也較難包容別人。她指出,一般人對於不了解的事物容易感到好奇,甚至是畏懼。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成為欺負別人,或是被欺負的一方,但是如果不教導學生,又如何讓他們認識與尊重不同的人?她認為,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能具備適應性與包容性,懂得欣賞不同的人事物,就應該從小落實多元性別教育,不是只為了性向特殊的少數學生,而是對所有學生都有幫助,社會也能因此更有包容力,對生活都有正向影響?
7087DA09403648A0
7087DA09403648A0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