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史工作者陳宜群有感於蔣渭水公園沒特色,透過參與式預算提案,設立多面詩牌,再現台灣1920年漢詩文化意象。記者莊琇閔/攝影 分享 facebook 為紀念「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」蔣渭水,北市府於2006年將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,以彰顯蔣渭水在日據時期非武裝抗日的貢獻,但文史工作者陳宜群有感於公園內除了蔣渭水銅像,缺乏其他特色元素,去年透過參與式預算提案,由公園處改造綠化,並設立詩牌,重現1920年台灣文化協會時期的漢詩作品。陳宜群表示,蔣渭水紀念公園比鄰舊大同警分局,是蔣渭水曾被拘禁的台北警察署舊址,也離蔣渭水懸壺濟世的大安醫院不遠。但是因為欠缺時代意義的元素,除了文史導覽被作為集合地點外,其他時間少有人去,非常可惜。陳宜群說,蔣渭水除了是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先驅,也是文學創作者,他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,舉辦各種演講會,介紹世界新思潮,也號召許多當時的台灣詩人創作詩歌。像是當時設立的天籟吟社,至今仍努力推廣古典詩詞創作及吟唱,因次他提出在公園內以詩造景,透過詩牌設立,讓民眾接觸欣賞1920年代的優美漢詩。正在將公園旁舊大同分局改建「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的文化局,也欣然接下任務,與公園處一起改造蔣渭水公園,精挑細選12首當年優美詩作,以壓克力板製作展示詩牌,日前已經設置完成。未來也可以定期更換,讓民眾不同時期到公園,都能認識新的詩作。陳宜群表示,硬體完成後,軟體的推廣也將接續進行,將廣邀各民間團體與社區大學及鄰近學校, 一起以蔣渭水公園作為據點,舉辦吟詩活動,也會聘請詩人教學,在公園教導民眾詩歌吟唱,營造詩鄉城市。
6D623E5632BEFB89
arrow
arrow

    olsona1f6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